最近几年,不管是做亚马逊还是独立站,大家都在喊一个关键词:产品差异化。
但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:
在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中,所谓“差异化”,就是要让产品在功能、参数、设计上比别人更好更强更不一样。于是选品时大家都在卷“新增功能”“独家设计”“参数翻倍”“全球第一”…… 如果你没有一个新颖的功能,那么就是“产品力”不行。
甚至有些人直接把产品力等同于“产品差异化”。
曾经有一个人在我之前发布过的母婴品牌frida的案例分析下说“frida的产品力比momcozy差远了”,还有人留言说“淘宝上比这个品牌产品优秀的多了去了”。
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?
因为大家都把“差异化”理解得太狭隘了——
把产品差异化 = 产品功能 + 参数优势
但这只是产品竞争的一小部分。真正有意义的差异化,从来不是让你的产品多一个功能,功率参数更大,而是让用户“更愿意买你,而不是别人”。这种愿意,很多时候,和“产品力”没什么关系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真正的产品差异化是什么?
当我们谈“产品差异化”的时候,我们其实在谈一件事——你和别人卖的是不是“同一件东西”。
这里的“同一件”,不是指功能结构,而是用户眼中的感知价值。也就是说,同样一个产品,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、设计、包装、传播,它的“差异性”就可能完全不同。
因为用户买东西,不只是为了“功能”,更多是为了一种感受、一种认同、一种信任。真正有意义的产品差异化,其实是让用户觉得:“这个产品,是为我而做的。”
而这个“为我而做”,很多时候就体现在价值观的差异、使用体验的差异、品牌调性的差异、情绪投射的差异,甚至是你给用户创造的想象空间的差异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差异化大致可以分两类:
- 产品本身的差异化
- 产品之外的价值差异化
产品端差异化
如果你有研发能力,当然可以在产品功能上做创新,而这方面的创新,通常被我们称作为“产品力”,但是记住,产品力只是产品差异化的一部分,并不是全部。
颠覆式创新
这类差异化最少见、最稀缺,但一旦成功,几乎是碾压式的优势。
比如:eufymake在众筹平台发布的3D UV打印机,改变了传统2D图像只能“贴膜”的形式,直接进入空间打印,让原本只能做平面设计的杯子、壳子、礼品,拥有了立体图案的可能。而在原本拥挤的3D打印机赛道中,以一个全新的产品姿态开创了一个新的赛道。
再比如Kindle刚推出时,几乎没有人认为电子书是一种“阅读工具”。但Kindle不仅解决了“读书”的问题,还从“读者的身份认同”切入,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阅读方式。
改良型创新
在新消费时代,产品本身的功能差异已经越来越小,产品趋同化越来越严重。更常见的,是在已有产品形态基础上进行“改良”。
就像当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,不是发明者,但却改变了世界。或者蔡伦改良造纸术,本质并不是创造了新东西,而是让它更好用、成本更低、能普及。
在我们熟悉的跨境品类中,最典型的例子是“带着走的电动吸奶器”。吸奶器早就存在了,电动、静音、多档调节也都不是新鲜功能。但把“穿戴式”概念引入,解决了“妈妈边吸奶边工作/逛街/遛娃”的场景痛点,整个产品的情境就变了。
改良型创新的关键,不是改变功能,而是重新理解用户真正的使用难点在哪里,然后围绕这个难点设计产品。哪怕只是“一个角度的改变”,也足以构成差异。
非产品端差异化
非产品端的差异化可以说是大多数卖家忽略的品牌护城河。真正长期有效的差异化,往往不是“产品本身变了”,而是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和感受变了。
你卖的可能只是一个包、一个电动牙刷、一件户外hoodie,但用户感受到的,是“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”,或者“这是不是属于我的品牌”。
这种差异化,才是品牌的根基。
情感差异化
用户购买产品,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理性上的决策,而是感性上的选择。而促使用户进行感性决策时,你是否说出了用户的心声。
很多人以为品牌要有个性,要有态度,于是讲很多“我是谁”。
但其实,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,她们更在意的是:“你是不是在意我?你是不是理解我?”
这就是情感共鸣型差异化真正的核心:不是你表达得多强,而是你让对方感受到“她被看见了”。
一个做得非常典型的例子,就是中国原创包袋品牌 Songmont。Songmont 的产品设计并不浮夸,甚至在视觉上偏安静、简约。但它在海外市场之所以越来越受欢迎,是因为它一直在用温柔而真诚的方式,在讲一个关于成长、温暖、选择、的故事。
品牌的内容里,常常出现这样的话:
- “愿你被温柔对待”
- “愿你也能背着背包,自由地出走”
- “希望你能慢慢拥有自己喜欢的生活”
这些不是营销文案的堆砌,而是一种持续的情绪陪伴。Songmont 并不是在教消费者“我们是谁”,而是在不断向她们确认:“你是谁——我们懂。”
你买 Songmont,不是因为它有几个拉链、有几种收纳方式,而是你在打开官网、刷到内容那一刻,心里突然软了一下:“啊,这个品牌,好像真的和我很像。”
这就是典型的情绪价值,不靠逻辑取胜,而是靠“感动”。不是煽情,而是那种克制、体贴、不喧哗的品牌语言,让人觉得安心。
所以,情感差异化的关键,不是用力说话,而是用心回应用户的状态。
我们太习惯于“介绍产品”,却忽略了“回应人心”。当你学会不再向用户“讲产品”,而是开始学会“讲她自己”,用户自然会愿意靠近你、记住你。
场景差异化
产品使用场景的的代入。让人一眼就知道这东西在哪用。
用户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“需要”这个东西,但当你在页面上放出一张画面——露营、火堆、野外喝水、背着音响走山路……他突然就被击中了,觉得“对啊,我下次出去玩就可以用这个”。
这就是场景感带来的差异化。
并不是你的音响比别人声音更好,而是你让人想象:这个东西在我的生活里,是“有用的”“好看的”“值得带着的”。
而这样的差异化,大部分时候都会体现在网站视觉和产品图片设觉上。视觉设计公司和品牌agency们往往会宣传视觉的重要性,做亚马逊的你也知道视觉设计的重要性。但是如果你的视觉设计没有体现差“产品差异化”,那也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漂亮躯壳而已。
在上一篇分享的户外音箱品牌Tribit就是这样做的,使用大量的户外场景图片, 视频来体现产品主打“可以带出去浪的音箱”。
拍图、写文案、做视频,其实不是在“展示产品”,而是在“构建场景”。
身份认同的差异化
如果你是医生,相信你对市面上售卖的各种保健品非常具备辨别力;如果你是潜水员,那么你会各种海洋新闻动态或相关的产品会额外多看一眼;如果你有养猫,你逛超市的时候,大概率会看一眼超市的宠物专区。这就是不同人的身份给他们带来的消费选择上的影响。
海外有一个服装品牌叫做unitedbyblue, 从网站首页,关于我们,和cleanup club都无时不刻在宣传着”海洋清理”。(是不是想到了《扫除道》这本书?)
At United By Blue, we remove one pound of trash from oceans and waterways for every product purchased
他售卖的服装并没有特殊的工艺和布料,但是品牌从一开始贯彻执行的“海洋清洁”理念,让人们对这个品牌产生了身份认同:“我是一个海洋保护人员,所以我非常认同这个品牌的理念,相应的在购买服装时,我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他们”。
而这种打法被越来越多品牌用得炉火纯青
- Gymshark:我们是训练者,不是健身房自拍达人。
- Lululemon:穿我,不代表你很会瑜伽,而是你注重内在平衡。
- 为胖女孩设计的时尚品牌:我不是“藏肉”,我是“展示我自己”。
- LGBTQ专属设计:让用户知道“你是被看到的”。
你看,产品都很普通,但表达的是一种态度,一种站队方式。
让用户觉得:“我选你,不只是因为你产品好,而是因为你和我是一路人。”
基于人性的机制设计
最后一种差异化不在情绪,而在人性。
拼多多就是典型代表。你说它的产品差异在哪?说实话没啥,但它把“占便宜”“限时抢购”“游戏化购物”这些机制玩得明明白白。你不是在购物,是在完成“挑战”,是“错过就亏了”。
用户不是被产品打动,而是被机制吸进去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:拼xx设置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奖品,是期望理论(Expectancy Theoy)的应用,用户知道完成某项任务可以获得明确的奖励或好处,因此他们愿意为之付出努力。系统通过将目标与奖励明确关联,激发用户的积极性。
另外从用户心理来说,其实很多用户都是具有完成主义倾向(Completionist Tendencies),即希望完成所有任务获得奖品。而这个拼多多的“砍一刀”就利用这一心理,通过设置多样化的礼品来保持用户的参与。
还有那些短视频应用,各种复仇重生短剧等,利用也是人脑中对于快思考的大脑惰性。
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的经典理论:
他说:人脑有两个系统
- 系统1(快系统):直觉反应、懒得分析、喜欢省事
- 系统2(慢系统):逻辑思考、权衡利弊、需要能量
而我们绝大多数日常决策,尤其是电商消费行为,其实都由“系统1”在主导。也就是说,当你沉迷于直播短剧时,是你的大脑在偷懒。
这就是用“用户心理”做差异化。不是每个品牌都适合,但它提醒我们:有时候,打动人,不一定靠产品,也可以靠体验路径设计。
“产品差异化”这四个字,大家听了太多,但很多人理解得太窄。
我们总以为,做产品差异化就是要“做得更不一样”“功能更强”“参数更高端”。
但实际上,真正有价值的差异化,从来都不是靠“堆料”赢的,而是靠你是否理解用户、是否打动人心。
- 你不一定要有最厉害的技术,但你得有最懂用户的那双眼睛。
- 你不一定非得和别人不一样,但你要让用户觉得:“你和我,是一路人。”
所以,下次再思考“我这产品没什么特别”的时候,不如换个问题问自己:
“我能不能把这件普通的产品,讲出一个让人共鸣的理由?” 当你讲出来的不是产品,而是“她的故事”,那么差异化,其实早就发生了。